也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仅2022年1月1日至5月11日止,全球发生5.0级以上地震高达176次,中国占22次(含台湾12次);而邻国日本则高达10次,比如:3月16日23时36分,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教授表示,“福岛海岸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一直很频繁,今后短时间内很可能发生(和这次)同等规模的地震。”

地震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缝,致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导致出现洪灾。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国家对结构抗震和非结构抗震越来越重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为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重点从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强化保障措施与监督管理,强化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就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及其监督管理作出规定。《条例》指出: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等;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快恢复的建设工程:是指发生地震后提供应急医疗、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保障或应急指挥、避难疏散功能的建设工程。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1年4月9日发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 ,新规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该规范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1.0.2 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市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等必须执行本规范。5.1.12 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5.1.16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不应设置在可能致使其功能障碍等二次灾害的部位;设防地震下需要连续工作的附属设备,应设置在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部位。5.1.17 管道电缆、通风管和设备的洞口设置,应减少对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削弱;洞口边缘应有补强措施。管道和设备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满足相对位移的需要。5.1.18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基座或支架,以及相关连接件和锚固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应能将设备承受的地震作用全部传递到建筑结构上。建筑结构中,用以固定建筑附属机电设备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附属机电设备传给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
抗震支吊架-守护城市生命线

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
抗震支架在地震中应对建筑机电工程设施给予可靠的保护,承受来自任意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抗震支架应根据其承受的荷载进行验算;
组成抗震支架的所有构件应该采用成品构件,连接紧固件的构件应便于安装;
保温管道的抗震支架限位应按照管道保温后的尺寸设计,且不应限制管道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进入地震频发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势在必行!
东宸建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国家安全”及“社会安全”为己任,潜心于建筑管线抗震、机电设备抗震、精密设备隔震、馆藏文物隔震、高端实验室减微振、城市燃气管网地震保护智能系统等多场景“震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为建筑安全撑起一片天。